写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理解,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冲突和矛盾的思考和感受,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文人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1
翻开记录着帝王将相家谱的24史,纵使满本都写着吃人二字,但细细品味,仍掩藏不住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中国有骨气的文人的背影,之所以说是背影,是因为他们已经离我们这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渐行渐远,正如某位作家所言他们在彼岸,我们在此岸。
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师级的文人在他生活的'时代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当时人类的局限,他们是未来世界的来者,他们的灵魂撞击着时间的不公,他们的笔犹如利剑一般刺痛着某些人的丑陋的内心,所以凡夫俗子只能望其项背,还会自作聪明的骂他们为书呆子,嘲笑他们的不顾现实,但现实又是什么呢,只不过是人追名逐利的借口,披在狼身上的羊皮;在他们看来,现实却是百姓之疾苦,国家的贫弱。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正是他们在世人的不解与嘲笑中用自己独立的笔和人格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拒绝着荣华,笑对着死亡,名留青史;又看一看那些粉饰太平,鼓吹盛世的御用文人,他们死前可能声名显赫,荣华富贵,但死后却不过随着风沙的吹拂,战火的洗礼而消逝在滚滚的江水中。
从屈原到韩非,从司马迁到班固,从嵇康到陶潜,从李杜到八大家,从辛弃疾到方孝孺,从王夫之到龚自珍,从鲁迅到柏杨,他们缔造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土壤,赋予了一代代中华文人不屈的品格,以天下为天下的普世价值观,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文人站出来,踏着先人铁肩,谱写新篇章,撑起我们民族不屈的文化脊梁,为这个病态的社会开一剂文化药方。轻移蜀桐,款抚吴丝,合上书,让历史的利剑划破黎明的黑暗,仿佛整个世界,春暖花开。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2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其中中华文化更是具有感染力和丰富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本能,还蕴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
在《品中国文人1》中,我们通过本书看到了屈原漫步江边;司马迁埋头著书;司马相如操琴作赋。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旗旋的李煌……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照耀着后世文人的心志与情怀。
在这些大文人中,我最想谈的是一位朴素、劳作,不与世同流合污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他的曾祖父是东晋大将军陶佩。陶渊明出生在江山如画的寻阳郡柴桑县一个叫上京里的地方,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的著名诗篇大多是他四十岁以后写的,他四十一发时仕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职归隐躬耕田园,过上了安逸,悠闲的生活。427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洲明死于贫病交加。
中国历代辞官者,数以千万计,只有陶渊明将质朴生活的欣悦,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他的诗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田园风光:“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我们可以看到躬耕田园的乐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悠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诗朴素,通俗易懂,但在当时以及后来很一段时间并未受青睐。钟山荣的《诗品》将诗歌列为上中下三品,陶渊明居中品。但这并不能否认陶渊明的文采,萧统评价他的诗:语时事则指而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苏东坡提到他,永远以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陶渊明是中国历史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他,确立了人性的价值,审美的价值,开创了诗词中一种淡雅清新的境界。他是中国的头号乡村歌手: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那个手提一篮金菊花,慢悠悠向东篱走去的诗人向我们说。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3
他们不喜欢文人。
对文人的评价出奇的一致。
他们说文人酸,酸的如陈年老醋,从外面一层层渗进骨子;他们说文人虚,虚的像空中微尘,看不见也抓不到;他们说文人傲,傲得自以为有那几片花瓣可以冠压群芳却始终是没见过春暖花开姹紫嫣红的乡野小花。
他们讨厌文人。
总是处处挖苦文人。
每当走过文人家门前,他们就会用高八度的嗓音说:“哟,啧啧,这是什么味道,酸酸的!”“这可是文人的家,怕是他那些酸文章放馊了吧!”“可不是,连人都是酸的!”“快走快走,再站一会我们也要变酸了!”
每当在路上看见文人,他们就会在他背后阴阳怪气的说话。“哟,啧啧,难道大文人还要亲自上街买东西?不是应该在你家写那个酸溜溜的文章么?!”“哪是啊,人家这叫搞创作,找灵感。准备些大文章呢!”文人的背影渐渐消失,而他们还在“议论”着。
他们厌恶文人。
从来不帮助文人。
那次文人家里失火,桌子椅子全烧坏了,还好房子没着,他们非但没有帮忙,还说:“哟,啧啧,你看烧的,活该!”然后又指着远处几百米的一片房屋说:“你看我们的房子里的那么近,要是连着着火,我就……”话没有说下去,他们看见了文人茫然的眼神,第一次有了说不出话的感觉,悻悻走了。
他们总是这样。
直到那一天。
“来人啊,抓小偷啊!”“咦,那不是张三他媳妇么?”“张三他家遭小偷了?”“快来人啊,小偷,他,他身上有刀!”“刀?!”“张三出去干活没回来,要去追小偷么?可……”他身上有刀,要是看到我怎么办?——这半句话在他们心中十分默契的浮现出来。
“快看,有人追上去了!”“是文人!”“啊,他受伤了!”沉默了几秒钟,好像一盆凉水从头顶浇下,所有人都清醒了,他们朝着小偷奔跑的方向,追了过去……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4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不约而同地流连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之中。而当钟灵毓秀、风情万种的山水与才华横溢、吟风咏月的文人相结合,文人置身于山水,纵情于山水,寄意于山水,于是便有了一篇篇的山水美文流传于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用心阅读这些佳作后不难发现,这里面隐藏着的,除了中国文人的爱恨情仇,还有中国文人的品格和精神。可能是中华文化深受老庄思想的浸润,超脱出世,文人骨子里都有一种隐士情怀,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将自己的诸多情感用诗文来倾诉,而寄身于山水的文人则常常用细腻而丰富的笔触记录身边的美景,这样一来这些山水反而被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从而愈加鲜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之所以威名远扬,除了自身风景秀丽之外,更多是因为这里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而这文化历史底蕴便来自于中国文人的笔。很多人心心念念向往庐山,其实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风景美过庐山的,数不胜数。然而,庐山虽不在五岳之中,却名气更胜。李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陆游的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王维的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将庐山深刻的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慕名前来庐山的墨客文人络绎不绝。
文人委身自然山水间,从中寻找精神寄托,而山水间的情结往往都会标榜着一种孤傲。这里走走,那里看看,把胸中的一腔热血全部向自然宣泄,这样一来,情感丰富了山水,山水也造就了诗文,先是景观被写入了文章,后来文章也变成了景观。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就这么延续了下来。
可为什么不用鸟兽虫鱼来寄托情怀而选择山水呢?这也有自然景观本身的原因,山水美景对人有一种天然的怡情移性作用。山水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南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认为观山水就是观道,同时肯定了山水畅神的审美功能。置身山水之中能给人一种闲适、愉悦的感受。
说到底,山水是一种中华文化的底蕴,甚至是一种中华文明的符号,中国文人用山水描绘出了自己或倔强或曲折的心路征程,用山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国文人的魅力!在品读诗文时,我们不但要从中吸收那些翰林子墨从山水中悟出的道理,更是要学习他们在山水中领会人生与生命的真谛,将自己心灵诗意地栖居于山水田园,寻找自己内心的一份宁静。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5
登亭台楼阁,饮酿泉美酒,赏雪后奇景,纵情山水,游目骋怀,让人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的底蕴。在这里,我发现了中国文人与山水的关系。
我发现,中国文人与山水的关系。山水是文人的老师。
洞庭湖的美景中蕴藏着范仲淹从山水中领悟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山西村的自然景色中有陆游从山水中领悟到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哲理。山水中更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精辟结论。于是,我发现,山水是中国文人的老师。中国文人在山水中学到了很多,领悟了很多。
我发现,中国文人与山水有这样的关系。山水与中国文人相互依赖。
醉翁亭的周遭美景中蕴藏着欧阳修醉能同其乐的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欧阳修因醉翁亭抒发心中情感,醉翁亭也因欧阳修而名扬四方。洞庭湖之景中有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之感。孟浩然借洞庭湖美景表达自己想入仕却无人引荐,洞庭湖也因孟浩然的赞美之词而令人心神向往。黄鹤楼的美景中有着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之叹。诗人借黄鹤楼的美景赠别友人,黄鹤楼也因他的咏叹之词而天下闻名。所以,我发现,山水与中国文人相互依赖。中国文人寄情山水,山水因中国文人而闻名天下。
我发现,中国文人与山水有这样的关系。山水中有中国文人的思念。
湖心亭的美景中蕴藏着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孤独以及对故国的思念。更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及对弟弟的想念。他因相思而坠入迷离恍惚之中。因此,我发现,山水中寄喻着中国文人的思念。
赏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山水中的情怀,里面蕴藏着的人生哲理值得我用一生去品味。这就是,中国文人与山水之间的联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