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美篇六六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年级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和
和5:2
1/2:1/3 和6 : 4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 60:40
内项: 6o
外项: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 : = 60:4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 60/40
3.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六年级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
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
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五、巩固练习
练习八的3-5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完成练习八p118第3题和第4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p118页5题。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
结合讲解,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那个数量作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时,更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每一步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课件演示】
加强解题思维的训练,沟通新旧知识,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强化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
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个,小强跳的是小明跳的`5/8,小亮跳的是小强的2/3,小亮跳了多少个?
渗透健康教育:
跳绳运动,是对付肥胖、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耐力的有氧代谢运动。同学们要积极进行跳绳运动,
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计算,请个别同学讲解回答。
2、练习二十七的第8题,练习二十七的第9题。
(1)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是今年绿色蔬菜总产量的9/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2)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比今年少了1/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渗透健康教育:
绿色蔬菜含维生素u较多是抗癌、防癌的复合剂,对胃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紫癜以及出血性肾炎等疾病有治疗效果多吃的蔬菜会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所帮助。
【教学课件演示】
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强化方程的解法,体现解法的多样性、解法的最优化,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优化意识。
通过强化练习提升学习水平,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七、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和相等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算法,然后列式计算,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就加,比1少就减”。
【教学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抓住解题的重点,已知单位“1”的用什么方法解,不知道单位“1”的又用什么方法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网络的建构。
八、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8、10题 【教学课件演示】
板书: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
根据条件分析单位“1”和找准对应分率。
用算术方法解:已知单位“1”用乘法,不知单位“1“用除法。
用方程解:单位“1”不知道或者题目的条件中含有“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六年级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二、品读释疑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交流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 (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 (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 (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4.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 (视觉、 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朱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格外妩媚,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研读第5自然段。
(1)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
②幽雅的甜香
③娇俏灵动
④鲜润妩媚
(2)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4.研读第5自然段。
(1)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
(2)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三、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本文中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课文寥寥数百个字,丁香的魅力跃然纸上,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自然能够解开这个结,由物及人,结构清晰精致。
2.举一例: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3.体会学习本文借情抒情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示例:
校园桂花?
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首句点题。)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从远处写桂花树静止的形态。)走近一瞧,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从近处写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形状、色彩。)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了!(从视觉、嗅觉、味觉写桂花的动态。)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从味觉、肤觉写花的香味。)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在嗅觉基础上结合诗句写出总的感受。)?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
五、当堂检测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六、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丁香结》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过程当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处理的很好。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六年级教案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是根据《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新的方向知识,学会比较精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纸、量角器、直尺、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了一个场景,让学生从中逐步发现问题,与旧知产生冲突,引发学习新知的需求,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测量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练习中安排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字谜
(出示)燕子空中上下飞——北
贡献大一点——南
二、引发需求,探索新知
1、设置场景
(视频:09年9月,建国以来最大规模海上搜救演习。)
在这次搜救演习中,指挥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出示图)这是指挥舰和搜救艇所在位置的平面图,相邻两圈之间的实际距离是1000米。
2、感悟描述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
一号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一号艇在指挥舰的正北方向4000米)
只说正北方向行吗?为什么?只说4000米呢?
在一个平面上,说清方向和距离就可以确定位置了。
(板书:方向位置确定位置)
二号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二号艇在指挥舰的正西方向3000米)
3、产生学习矛盾
三号艇在哪里?四号艇在哪里?(在指挥舰的东北方向3000米)
可是三号艇和四号艇不在一起,问题出在哪里呢?
方向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
4、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出示图:三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10°,四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30°。)
如果图中增加这两个度数,你能说出三号艇和四号艇分别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吗?同桌试着说说看。
引导学生说出:三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10°方向3千米
四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30°方向3千米
[板书:()偏()__°]
(出示图)如果我将这部分区域平均分一分,每份30°,五号艇在指挥舰的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描述方法:五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60°方向
五号艇在指挥舰的东偏北30°方向
你是怎样想的?
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加适合人们日常的描述方法呢?
(视频资料介绍:指南针,习惯上以南、北为基准。)
五号艇的位置怎样描述?(五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60°方向)
(出示图)和学生一起说:正北和正东之间的区域都是“北偏东”
正北和正西之间的区域都是“北偏西”
正西和正南之间的区域都是“南偏西”
正南和正东之间的区域都是“南偏东”
我们再用手势演示一下这四种方向: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
(出示图)学会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我们
再来看看六、七、八号艇分别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同桌先说说。
你想说几号艇的位置?
六号艇在指挥舰北偏西60°方向4千米处。
七号艇在指挥舰南偏西30°方向3千米处。
八号艇在指挥舰南偏东60°方向2千米处。
5、尝试通过测量却确定方向和距离
(出示图)这是九号艇,角度、距离都不知道,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确定距离是要运用比例尺。
那就请同学们运用你们所说的方法完成作业纸第1题。
(学生作业)
(根据板书图提问)距离为什么是6千米?
你是量的哪个角的度数?量角器怎样摆?上来摆给同学看一下。请你标上角的度数。
谁能完整地描述九号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
[板书:九号艇在指挥舰(北偏西55°)方向(6)千米处]
(继续在板书图的右下方画一个点)量这个点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是测量哪个角度,量角器怎么摆?你能上来演示看吗?标上度数。
6、感受“观测点”对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在这次演习中,任务是为了搜救“明珠号”货轮,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描述处“明珠号”货轮的位置吗?完成练习纸上的第2题。
(出示两幅图和对应的两句话)
学生汇报:“明珠号”货轮在指挥舰(南偏东45°)方向(20)千米处
“明珠号”货轮在灯塔(北偏东40°)方向(15)千米处
同样是“明珠号”货轮,为什么描述的方向位置不一样?
观测点不同,“明珠号”货轮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位置也不同。
(板书:观测点)
:在一个平面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观测点、方向、距离缺一不可。
三、在游戏中感受知识体系
课前,我们做了个猜字谜的游戏,需要的是大家的智慧,现在我们再来做个寻宝藏的游戏,需要的是大家的智慧再加一点运气了。
(分别出示图①和图②)每个点都有可能藏着宝藏,谁上来找一找,请双击鼠标。
一下子想找到,光有运气你觉得怎样?要知道什么信息?
[在图①下面出示:宝藏在北偏东15°方向30米处
在图②下面出示:宝藏在数对(2,1)处]
你现在能快速找到宝藏吗?上来试一试。恭喜大家!
(将图①和图②同时出示)在平面图上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有几种方法?(数对、方向距离)
那这两种方法有没有相通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都是通过两条线相交的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出示:三维空间图)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找一找三维空间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四、自我,反馈信息
获取知识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我们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在这其中,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年级教案篇5
第一课时
1、说说你所了解的报告文学或特写:
(简单根据字面猜也行,不必要求准确的答案。)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特写是截取一个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2、你认为写成一篇好的报告文学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①、收集素材(采访)。
②整理、筛选素材。
③写作。
3让我们沿着作者的足迹先做第一步。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
①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②作者采访到了哪些人?问了什么问题?得到的回答是什么?
要求陈述时由两人组合模仿采访现场一问一答进行。
例:
作者:请问袁教练,你说“不能把运动员的性格的棱角都磨平了”,你能说说招娣性格上有哪些“棱角”吗?
袁教练:招娣她挺泼辣的,虽然平时脾气冲一点,但是比赛的时候她真是拼得出、顶得住。那种豁出去的劲头不但给自己的队友巨大的鼓舞,也能让对手望而生畏呢。
明确:
①可采访招娣:了解她的理想,分析她不怕苦、为国拼搏的性格。谈她对教练、对训练的看法,分析她对教练又怨又敬的心理。
②可采访袁教练:了解招娣的野劲(顽强拼搏)、愣劲(倔强、不甘认输)、邪劲(超乎寻常的劲头),谈他对招娣采取的训练策略:激将法。
③采访队友:
⑴招娣平日表现,对她的评价(介绍插叙的内容)。
⑵对这样的训练的看法(为国苦练)。
⑶对教练的评价、看法(了解队员、平易近人、严格冷静)。
总之:通过这些访谈能基本掌握文章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其间穿插对“腴、畔、瘸、峻、瘫、侥、窖、邪”等字的读音、写法、意思的掌握。最后根据时间情况向学生简介此届女排取得的骄人战绩
补:获得辉煌的“五连冠”,即:1981年11月,中国队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以七战七捷的佳绩,首次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
1982年9月,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在秘鲁进行。中国队以9战8胜的战绩,第二次夺得世界冠军。
1984年8月7日,中国女排在第23届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以3比0战胜美国队,实现“三连冠”。
1985年11月,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以7战全胜的成绩,第四次荣膺冠军。
1986年9月,中国队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以八战八胜的佳绩,第五次夺得世界冠军。
第二课时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设想了作者采访的内容,那我想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除了我们在课本中找到的这些材料之外,作者还会看到什么?了解到什么呢?
可以有女排一天训练的时间、内容、强度;可以有她们的饮食状况、伤病状况、业余生活等等。
2、现在我们作者的手里笔记本、录音带已经有一大堆了,脑海里也装满了他所看到的训练场面了,那么该进入第二步:构思、整理素材了。把可用的材料挑选出来,还要安排好它们的详略。那就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做这项工作要遵循什么原则呢?作者所做的安排是否符合这一原则呢?
明确:
选材方面:①相对平时的训练是本职任务来说,加练是招娣主动要求的,是她为国拼搏奋斗的表现。
②插叙的3件事是介绍招娣不甘落后的性格的,她在一次比一次严重的伤病困挠下,依然不放弃排球,相对健康的训练来说,更能体现她为国争光的坚强意志。
③、写教练和队友是对招娣进行烘托和补充。
详略方面:①、加练的内容是文章所截取的一个典型片断,要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性、精神世界,所以必须详写。而且因为是作者所见,能够具体描绘。
②、插叙的内容只是为了介绍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再加上是听他人的叙述,距离时间长,所以略写。
③教练与队友是起烘托和补充作用,所以也略写。
构思:①、顺序:按时间顺序叙事,展现二走三练的情节,其间安排插叙,一方面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一方面也使文章波澜起伏。
②、手法: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在对教练和队友的描写中进一步塑造招娣的人物形象,使之更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3、文章的框架已经基本构建好了,接下来作者要做的就是用生花妙笔把这些设想变成铅字了,这时他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明确:①锤炼语言。可利用课后练习三、四两道题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
②、修辞的合理应用。
如“他像一尊石雕似的”。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教练的坚定、沉着、严格要求的训练作风。
“她像一截木头被钉在那儿”。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招娣冷静下来后一动不动的情景,展现了她的“理智、倔强、好胜”
小结:本堂课通过对作者写作时选材、构思、用笔的分析,让我们不但对文章主人公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学会了写作的基本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
作业:
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招娣练球的感
六年级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的.:
1、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2、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
教学准备:
1、有关多媒体课件
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全家福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小动物和植物的图片
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它们长得很像。
生:它们一模一样
2.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我像谁”)
二、探究活动
(一)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1、找一找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的异同点?
出示课件:从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
多媒体出示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与父母的特征。(完成表格)
生汇报
出示图片找出人物的相同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
2、引出:
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
(板书:遗传)
师讲解:为什么有的双胞胎长得那么像,有的却并不很像?
学习:遗传基因是指携带有父母亲生理特征信息的遗传物质,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包括性别、性格、外貌等等。
3、变异
出示图片师: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引出: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变异。(板书:变异)
(二)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汇报结果。
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自由活动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对于我们有哪些影响?是有害还是有利?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
3.出示图片讲解。
4.教师总结。
四、总结回顾
生汇报
五、拓展活动
1.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
板书设计:
我像谁
遗传 变异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六年级爱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