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思想境界,写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读后感,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书籍的质量和意义,下面是美篇六六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矛盾》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矛盾》读后感篇1
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马克思
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而言,毛主席思想与著作毫无疑问便是其中的燧石,经由历史与岁月的验证,在经久不衰的同时散发着灿烂光辉,指引历代中国人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更好的发展,为中国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毛主席思想之中《矛盾论》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而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毛主席在《矛盾论》里已经讲清楚了。
?矛盾论》乃是毛主席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作,其中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由此不难窥见,《矛盾论》本身便是中国革命道路当中的一大著作,而其中关于革命道路的总结以及哲学思想更是精粹。
?矛盾论》从目录划分为七大部分,分别为“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抗在矛盾当中的地位”“结论”。
针对与各个部分,毛主席作出了一应阐述,其中包含着一应哲学思想以及对中国革命道路而言的重要作用。首先两种宇宙观是指一种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辩证法的见解,所形成的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其实通俗理解的话,便是对待事物的内因与外因。
“形而上学”认定事物的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简而言之便是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而外部的变化形成了社会的发展之类。
如西方社会当中资本主义的剥削、竞争、个人思想等,在古代奴隶社会时期也能够找到相同的对应。因此认定事物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外部原因的变化导致了事物的变化。
通俗来看可以这样理解,一片庄稼的收成有赖于天时地利,而“形而上学”所考虑的便是天时地利,他们认为天时地利的改变影响了庄稼的收成,也就是外部原因催动了事物的变化。
那么毛主席看来唯物辩证法又是怎样一种世界观?便是与上述外因所对应的内因。其中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不在于事物外部而是在事物内部,且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原因。
其间毛主席曾以石头与鸡蛋做出比喻。鸡蛋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之下会孵出小鸡,而石头却并不会。其间原因便在于事物的内因决定的事物的发展,因此相应的环境温度要求等外在条件只是第二原因。那么将上述内心与外因的相对理念带入中国革命道路之中又能窥见什么?
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同时对于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就了中国内部社会主义的诞生。
此外,毫无疑问的是这一因素对于中国社会主义诞生而言是外界因素,属于上述之中的第二原因,真正作为中国社会主义诞生根本的依旧是中国内因。一如受到影响的不止中国,为何其他国家不曾成为社会主义国度?
而在毛主席所列举的例子当中亦有这样一番表述:
“1927年中国的资产阶级战胜无产阶级,是因为中国无产阶级内部产生了机会主义。当这种机会主义不复存在,中国革命得以重新发展。后来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打击,是因冒险主义的诞生。当这种冒险主义被清算,革命事业就重新发展。”
经由上述不难窥见,毛主席眼中两度失败皆有内部原因,而这些内因才是导致失败的根源,相较之下资产阶级的打压只是外因。
透过其中我们所能够通俗理解到的便是,任何政党、国家、组织或个人,想要不为侵略打压,首先需要完善自己一应的内在矛盾,并且在这一过程之中不断强大与自我完善,方才能够避免为外因所干扰。
而对此毛主席的原话则是“一个政党想要引导革命胜利,必须依靠于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以及组织内部的巩固。”因此,毛主席所指出的“由内而外”无论对于彼时中国革命又或今后中国发展道路而言都是强有力的指导性思想,且我们普通人亦能够从毛主席思想之中受益匪浅。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中包含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矛盾决定着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那么什么是矛盾?数学之中的正与负、力学之中的作用与反作用、人性之中的善与恶。
每个人面临同一事物之时,总要有所抉择而其中不同的思想便是矛盾,正是通过解决矛盾方才有思想上的进步。那么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存在矛盾才是正常现象,唯有通过提出并解决矛盾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国家发展。
建立在矛盾必然存在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矛盾那么毫无疑问事物的消亡在所难免,此外掩盖矛盾同样会因此矛盾激化出更大的矛盾。因此国家的发展轨迹可以这样来看待,任何国家内部必然存在着相应的矛盾,一定程度上这些是构成国家存在的根本。
当现有矛盾解决之时,亦必将有新的矛盾诞生,毕竟矛盾是必定存在的,但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当中,却是令国家走过一段又一段路程,继而愈发强大。通俗可以这样理解,贫富差距往往作为一个国家的内部矛盾而存在,那么贫富差距能够完全消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毕竟知识与思想同样也是变相的财富,想要完全消除贫富差距意味着所有人不再拥有思想。因此即便解决了现有的贫富差距或进行财产统一分配,亦必将在并不遥远的将来,衍生出新的贫富差距。
如果说矛盾的普遍性代表着万事万物皆有矛盾,那么矛盾的特殊性便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的矛盾皆不相同。如阶级斗争矛盾,物理学、力学、化学当中的矛盾等。
针对不同的矛盾需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决计不能将解决另一矛盾的经验进行生搬硬套,教条式的套用在另一矛盾当中。那么对于国家发展而言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经由历史当中所发生的矛盾解决,不难窥见许许多多的经验成分,但是这些经验显然是无法完全借鉴的。
一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之初所团结的对象只是工人阶级,因为从俄国革命所借鉴到的便是如此,而中国内部的实质矛盾不仅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更包括着农民阶级在内的多个被剥削阶级,直到毛主席提出团结农民等一应被剥削阶级之后,方才确定了矛盾核心。
因此毛主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灵魂,而并非教条式的框架,一定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毕竟毛主席彼时作出《矛盾论》的初衷,便是批评党内的教条式主义者。
此外,对待任何矛盾更要实事求是的作出具体观察,客观分析全面的去看待问题。“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矛盾往往是两者相对立的,如果只了解其中一者便断章取义,那么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在战争当中,双方无疑可以作为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那么如果仅仅只了解自身实力,而对对方一无所知又或知之甚少,那么显然是要吃大亏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想要取得胜利便要充分了解对方的军事实力、部署等一应状况。
那么引申到所有矛盾当中,想要解决矛盾必然要对双方皆作出了解之后才能从根源入手解决。其间也可理解为法庭断案,一定要双方陈述举证之后才能合规合矩的做出分析,取得相应的客观结果。
依旧建立在上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基础之上,任何事物的矛盾往往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具有可变性。此外围绕着事物的矛盾同样是多重的,但是其中必然有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存在,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可互相转化,也就是说次要矛盾或可成为主要矛盾。
以此为例,当国家面临外地入侵之时,其中的主要矛盾显然是在于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矛盾,那么此时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等便是次要矛盾。那么当外敌没有直接侵入,而是支持国家内部某一阶级之时,那么主要矛盾便转化为内部的阶级矛盾。
由此不难窥见,当多重矛盾并存之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会随着矛盾发展而产生变化。因此,在面临矛盾之时务必迅速找到其中的主要矛盾予以解决,方才能够对症下药。
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过程也同样适用于困难与顺利之间。社会主义革命之初,其间矛盾的主要方面显然是困难,而顺利显然是次要方面。不过正因革命先辈们的努力,一步步将顺利转化为主要方面,最终塑就了革命的成功。
任何矛盾之间往往是对立的,一如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道家阴阳的互为对应,孤阳不生孤阴不存。而诸如生与死、福与祸、战争与和平等,矛盾的两方面皆是对立且互相依存的,没有死亡这个概念便没有生存概念。
至于矛盾的统一性,则是当具备一定的必要条件,事物发展的过程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而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对立性也就没有统一性。
也就是说,矛盾的对立性决定了双方互相排斥斗争,然而在一定条件之下是存在统一性的,此时的矛盾两方面能够互相联结且互相转化。那么在矛盾当中对抗又是怎样的存在呢?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其间可以这样理解,对与错分别作为矛盾的两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并存,当错误并不明显之时往往不足以形成对抗之势,当错误不断发展之时也就与正确互相对抗。而其中错误的不断发展也可以这样来看,一切原本是相对稳定的,而“错误发展”这一条件显然激化了矛盾也就导致了对抗的形成。
而对此毛主席则提出,面对国家内部的错误,首先要树立起面对错误思想坚决斗争的态度,但同时要给错误思想改正的机会,否则一味地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形成抗争。
资产阶级
那么纵观上述之中《矛盾论》的一应论点,毫无疑问贯彻着中国的革命道路,与此同时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同样存在着重要的方向与引导作用。
其间关于矛盾的一应剖析,令我们面对矛盾之时能够更加透彻的去发现并解决矛盾,并且在此过程当中积累经验与成长,无论对于国家又或个人而言《矛盾论》以及毛主席的重要思想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即便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也同样是璀璨的精华瑰宝。
《矛盾》读后感篇2
今天重新温习了一下《矛盾论》这篇文章。
矛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学会了矛盾学说就可以辩证的看待问题,就可以辩证的去解决问题,所谓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可是大部分人都停留在了连认识世界都认识不清的问题上。所以要如何认识世界,就是我们能否正确的改造世界,能否正确的去应对这个世界上的问题,应对人生中的问题的一个关键,那么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就是要知道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只要把世界的本质搞清楚了,那么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这个本质服务的,本质就是唯一条件。不过话虽然说的轻松,可是大部分人却对世界的本质毫无正确的认识,或者说没有真正的完全意义上认识,那么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这一篇文章就指出了世界的本质,那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世界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既然矛盾是世界的本质,那么问题就简单了,只要我们搞清楚了矛盾是什么,世界是什么,我们不就认识了吗?一个大问题就被我们转化成了一个小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判断之一。说到矛盾是什么,大部分人都会说这个简单啊,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嘛。没错,老师平时是这么跟我们强调的,而且在很多明显就是对立的事情上,我们就可以明显的看出他们两个存在的中文字,比如说对和错,火和水,左边和右边,这些事物很明显就可以看起来他们是存在矛盾的,那么我们再换另一个事物,一个人去上学,你觉得这件事情存在矛盾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矛盾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切的事物无论在运动的过程中,或者以其他任何形式都是存在矛盾的,换句话而言,任何一个看起来没有矛盾的事物实际上都存在着矛盾,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看不出来呢?因为我们对矛盾的定义错了,矛盾是什么呢?矛盾不单单只是对立统一,矛盾最正确的定义,最完整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事物的内部事物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事物外部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着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好,我们现在给矛盾下了一个正确的定义。可是我们仍然没有解决问题,既然是关系,那么我们就要找出关系这个东西,这一条线牵连着的左右两方,也就是说是什么跟什么有什么样的关系。比如说一个人去上学这件事情,那它的内部是什么呢?就是他个人,他可能不是很热爱学习,或者说他在学习认识上没有别人那么好的天赋,先天的起跑线比较低,以及他的外部。比如说可能他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或者说他喜欢玩游戏。想要在家里看电视,想要在家里玩这个就与上学这件事情产生了矛盾,所以一件事情看起来没有矛盾,实际上它是存在矛盾的。矛盾,就是世界上的唯一本质。大部分人可能背了无数次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可是却不能用这一个定义来解决生活中一些事情要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哲学,是战斗哲学,你不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他对你来说就毫无用处。只有当我们能够把具体问题具体拆开来分析,并且用矛盾的眼光去看待,那么我们就算是真正的理解了矛盾这个定义。
矛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如果我们连矛盾是什么都不正不实不清,又怎么能用它来分析世界呢?不分析好世界,我们又要怎么样去改造世界呢?我们要正确认识矛盾这些事物,以此来指导我们的人生,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矛盾》读后感篇3
阅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后,虽然对哲学不太了解,这本书还是能带给我许多知识,带着我思考了很久。主要提出两点我读书的心得。
第一,是有关事物发展的原因。书中谈到矛盾论时,常与形而上学论作比较。“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句话,触及了我曾经思考过的问题。过去,在涉及事物的原因时,我总是注重其受到的外部环境的影响。虽然没有系统的想过为什么,但这种思考方式在我脑中扎根已久,今天读到这部分和我的想法有些出入的内容,使我停下来仔细的思考。的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了最根本的原因。先有了内部的矛盾作为主导,外部的因素才能起到作用。通俗的表达,“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我们早已在生活中明白了这个道理。而我过去注重外部环境影响的思维方式也并不是错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随着条件的不同,同一个事物也可能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若两个能力相近的中学生,一个进入一流大学学习,一个在餐馆打工,相对而不绝对地说,他们的未来会是截然不同的,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那么重视学校的质量的原因。我们希望学校能给我们提供好的环境,作为我们成才的外因。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成功的关键是在自身。如果不珍惜学校的宝贵资源,放任自己把青春耗费在打游戏上,克服不了享乐和学习的矛盾,那么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朝着一片灰暗。
第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在看各种国家和社会出现的问题时,我们应当科学、冷静的分析。当前,在网络上有许多人表达出对某些制度的不满,发表一些愤世嫉俗的帖子。在我看来,他们是把世界太过理想化了,不容忍国家的任何缺陷。中国当前还是发展中国家,连美国这个世界霸主都不是完美的,中国又如何能做到满足每一个人的意愿呢?中国当前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间的矛盾。作为国民,我们应当正视当前的不足,而不是批判和怀疑国家和政府。对于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公民,我们应当积极帮助解决,对政府抱有信心,而不是消极的批评和容忍腐败等现象。我们应当相信,中国是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着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犯过错,走过弯路,可是我们总体的方向是没有变的。国家发展中不可能把每个方面都顾及到,总会有先发展和后发展的部分。像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然后才到教育、医疗等。这就是抓住本阶段的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当中国有了稳固的经济根基后,我相信政府会更多的关注医疗等方面,使我国成为一个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因此,我们不能急躁,要有信心。
《矛盾》读后感篇4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后来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可以从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鸿篇巨制《红楼梦》中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自从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全国人民谈“典”色变。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击非典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击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学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学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助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学,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班集体。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矛盾》读后感篇5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刻理解《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以马克思辩证主义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部世界了解的真理标准。”用于指导实践,实践用于验证理论。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无论是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从点到面,单方面到更多方面。只有结合理论,用实践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把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学到的知识)相结合来判断事物,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地认识事物,开展工作。
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积累一定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达到了理论水平。当然,理论要经过实践的验证。也就是说,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有的认识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实践论》表示:“只有感觉到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不管谁需要知道什么,除了接触那个事物,即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看法看起来很平淡,但实际上是很多人忽视的真理。
?实践论》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整个宇宙发展过程中,各具体过程的发展是相对的。因此,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承认对各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真实性。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的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单独识别,不能用任何一句话来说明。因为人们对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的真理。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实践的正确和系统的看法,对指导当时中国革命,指导当前和未来的各种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教师类读后感5篇
★ 刺猬歌读后感5篇
★ 溺爱的读后感5篇
★ 力学史读后感5篇
★ 乡魂读后感5篇
★ 书桌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