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六六网 >心得体会

建设家乡的心得体会8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赢得更多的感触,提高我们的工作责任心,在写心得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收益良多,下面是美篇六六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建设家乡的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建设家乡的心得体会8篇

建设家乡的心得体会篇1

我和我的家乡——大美青川

总书记曾讲:“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十一期间《我和我的家乡》热映,大家纷纷走进电影院观影,这部影片有笑有泪,泪不是悲伤之泪,而是感动之泪。五段故事,五个家乡,在每个人的心中,家乡是不可取代的地方,也是疲惫时想起的地方,而我的家乡四川青川也是让我骄傲和自豪的地方,青川景色数不尽,日新月异无始终。想带你们看千百年沉淀的青溪古城,也想带你们看阴平蜀道的巍峨壮阔,这里有着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也有着水村山郭的烟雨图。我为这里沉醉,也为这里欣喜。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青川一山一水的灵秀、一草一木的风情、一人一物的精神,都诉说着深厚饱满的文化底蕴和世代不朽的传承。2300年的历史沉淀,青川县孕育着华夏灿烂的古蜀文明,从小我便听与你相关的历史文化,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秦陇入蜀的咽喉之地。出土于197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川郝家坪战国墓葬群”的先秦简牍——青川木牍,被视为目前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片牍中那种简率的用笔意识和参差不齐的天然美感,展现了独特的书法语言和当时的审美模式,并对如今青川人精明实干、与人为善、勤劳勇毅的性格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走进博物馆,看到陈列在眼前的古迹,我仿佛穿越了千百年感受到了它们的温度,仿佛听到它们在诉说着自己的传奇和不朽。

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青川,我习惯性把这里的自然与人文风景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们,让他们闲暇之余可以到这里来一览美景、品尝特色美食。青川将以示范区作为标杆,引领和启发更大规模的全域旅游快速发展,一路走来,看着青川的改变与成长,不得不感叹他的发展与壮大之速度迅猛,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白龙湖国家级风景名胜水资源保护区、田缘张家初心谷、云顶向阳山、茶颜观色自驾景观道、非遗村落群等众多景点,不胜枚举!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吸引着更多目光,《国家地理》杂志曾专刊报道,获得“自然博物馆”“天然基因库”等美誉。工作疲惫之余,带着家人到这里度假游玩,呼吸自然的空气、品尝着绿色的美食、感受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有机结合,在这里我可以畅游自然、感受亲情,尽情体会人景交融的舒适感,让我充满正能量和自信,开启新的旅程。青川也有着丰富的特产,国家地标产品:黑木耳,朵大质厚、色泽深邃,细腻滑美;羊肚菌,子囊菌中最著名的美味食菌,被称为“十分好的蛋白质来源”,并有“素中之荤”的美称;竹菌,中国名贵山珍,营养十分丰富,是一种难得的保健食品;鲍鱼小花菇,圆润饱满,伞盖内卷,菇腿粗壮;虫草花蜜,富含丰富的氨基酸、精氨酸、天然氨酸等人体必备氨基酸。煲汤、炖炒、制作药材,它们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和药引。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青川的山是青翠的、水是碧绿的、天空是湛蓝的、空气是无限透明的,仿佛调色盘一样,五彩的画布、斑斓的人生,青川不仅仅有着秀丽的自然景观,社会民生事业同样稳步向前。当前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身为其中的一名帮扶队员,在驻村帮扶工作中温暖他人的同时,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以及思想意识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美好的青川需要所有人共同守护维护、共同奔赴全面小康。青川也有着榜样的力量!例如: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的赵海伶,还有阿里巴巴上市敲钟人之一的王淑娟、现代著名诗人李先钺等优秀名人,是所有青川人的骄傲!以榜样为力量,向他(她)们致敬!百花盛开正齐放,向为家乡的繁荣发展、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出贡献的青川人致敬!

建设家乡的心得体会篇2

过年必备之年粿

在闽东山区的年俗中,打糍粑是重要环节,不仅因为糍粑好吃、好保存,更重要的是打糍粑,能带给人们非常重要的仪式感。

不过,要说好吃和仪式感,在我的老家寿宁县下党乡海坑村,则还要数打年粿。

打糍粑,把糯米淘洗干净,用水在木桶里泡上一夜,第二天用木箍的饭桶蒸熟,然后放到石臼里用木锤打烂,即可。

虽然打糍粑已经很复杂,但和打年粿相比,还是简单多了。

打糍粑用的糯米,而打年粿用的则是粳米。打糍粑泡米用的是清水,而打年粿泡米用的则是木碱水。年粿之所以美味,奥秘全在于这木碱水。

在老家的山中,有一些灌木烧成灰,放在水中煮沸后,会产生木碱。

做最好的木碱水,自然要用上好的灌木,而上乘者,就叫碱树。先把碱树砍回来,然后烧成木炭,再让木炭慢慢化成灰。上好的碱木灰,白色而细腻。烧一大锅开水,把碱木灰放进滚水中,再煮个10几分钟。煮好的木碱水,用棕片或纱布进行过滤,把煮烂的木碱灰去除,木碱水继续在木桶里沉淀,最后把桶里透亮明澈的木碱水打出,和上好的粳米一起浸泡。经过一个晚上的泡发,粳米变成鲜亮的绿色,抓一把在手,再闻一闻,香喷喷的木碱味,让人产生无限期待。

米泡发后,就要装进饭桶里蒸了。

在大铁锅里盛上水,再将饭桶放进铁锅里。灶膛开始烧大火,等铁锅里的水开后,木桶盖的缝隙慢慢开始冒热气,此时最为关键,碱米饭烧得不够熟,打出来的年粿口味不够纯正,而烧过头了,打出来的年粿不够光滑,做成粿坨粿饼则不够美观。

因而,在饭桶盖开始冒蒸汽后,有经验者,就会不时用手掌抚摸饭桶,通过桶壁的热度和桶盖冒出来的蒸汽,判断桶里的碱米饭是否熟得正好。

将碱米蒸成带着浅绿色的碱米饭后,倒进石臼里,再用木锤进行锤打。

由于年粿比糍粑硬,打起来比较吃力,一桶碱米饭的年粿,需要几个成年男人轮流打。打的过程,技术含金量非常高,通常是男的高举十来斤重的木锤打粿,而女主人则蹲在石臼旁,不停往石臼里洒温碱水,两个人要配合得天衣无缝,否则女主人的头就有可能被锤到,以至受重伤。

通过男女主人的精妙配合,经过20多分钟的锤打,方可大功告成。

刚打好的年粿,看去浅绿透亮,闻之清香扑鼻,手摸弹软嫩滑……这样的食物,又有谁见了会不动心?

而吃到嘴里,柔软和q弹并存,木香和米香齐放,这样的美妙,是吃其他任何食品都难以体验的。

年粿打好,即可食用。女主人通常会先犒赏孩子们,无论是自家还是旁人家的孩子,总是见者有份。

然后,将一大坨年粿,整个搬到餐厅,放在饭桌上的一个抹了香油的竹匾上,再进行“艺术”加工。有的加工成流线型、两头小、中间粗,20厘米长的粿坨,那是正月走亲戚时用的,送礼要送一对,甚至用红纸条拴起来。有的加工成粿饼,有椭圆形,也有圆形的,放到储物间保存起来,在正月里自家食用。

而储存起来的粿坨、粿饼,由于木碱的原因,会慢慢变硬,但不容易变质。变硬的年粿,再食用,就得用刀切成片,重新蒸煮才能食用。有的因为放久了太硬,切之前还得放在清水里泡上几天,这才切得开。

最让人难忘的,是用油菜花煮年粿,菜是绿的,粿是绿的,汤是绿的,碗里漂起来的热气,似乎也透着绿。这样的食物,虽非山珍海味,却真正称得上色香味俱全,吃上那么一回,也将让人难忘。

只是,前几年回老家过春节,已经很难吃到这样的传统美食了。而今,大多数人家都已习惯去超市里购买工厂里加工、添加了面碱的年粿,虽然看上去还是原来的模样,但味道早已不是原来的味道。

好在,而今富裕起来的乡亲们,也开始怀念并向往那过去熟悉的味道,不少人家又像以前一样,快过年了,提刀去山上砍一把碱树回家,烧碱灰泡一桶粳米,在除夕的傍晚再打一回年粿。

在充满年味的山村,听着木锤锤打在石臼上那空灵而熟稔的声音,感觉比什么乐器敲击出来的音符都更加悦耳。

而那刚出炉的年粿,散发出淡淡的木碱清香,总能让我这样的游子,对远离的故乡更加留恋,以及对新时代的乡间生活更加向往。

建设家乡的心得体会篇3

令人回味的“家乡套餐”

近期热映的《我和我的家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电影从“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旋律开始,通过《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神笔马亮》等发生在中国东西南北中大地上的五个令人啼笑皆非、潸然泪下的故事,展现出近年来中国社会家乡飞速发展的缩影,在哭声和笑声中明白家乡是念念不忘的根。我们如今身处美好时代,作为党员干部要从中引起共鸣,鉴赏“家乡套餐”,细细回味。

回味函矢相攻、解放天性的“医保餐”。百姓医保是民生大计,方便快捷、准确安全的一卡式医保服务、农村合作医疗既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也是人们美好生活的体现。《北京好人》讲述的故事中,不管是“巧”借医保卡,亦或是“解放天性”,其所在矛盾点归根结底为“该不该帮”。细细回味这函矢相攻、解放天性的“医保餐”,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医保政策带来的福利,为民解难题,为民办好事是我们党员干部一直以来的信条,助人为乐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党员干部的基本素养,但需明白做好事要有好办法,而不是“巧点子”,心中时刻要有戒条与戒尺,方能帮得有理有成效。

回味与时俱进、人才驱动的“科技餐”。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天上掉下个ufo》有着许多具有时代感的元素——直播带货、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创新发明、特色旅游……不论是热衷发明的“外星人”,回乡的知识分子,还是炒作外星人旅游的村长商人,都是为了将家乡建设得更好。细细回味这与时俱进、人才驱动的“科技餐”,短片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其实是“消失的乡村”。科技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关键,科技创新需要人才驱动,只有将人才留住,与时代同步,才能将家乡发展起来,不让乡村“消失”。

回味尽心尽力、感恩感德的“教育餐”。漏雨的教室、准时响起的敲钟、一张木炭涂的画构成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教师“最后一课”的认知拼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小小的梦想,老师想着一辈子,什么是真正的师德,这就是了;为了让恩师完成心愿,“打雷下雨”、拆房,什么是心存感恩,这就是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细细回味这尽心尽力、感恩感德的“教育餐”,其实我们乡村有着千千万万个“范老师”,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在基层一线三尺讲台这个奉献的战场,用粉笔耕耘出一代又一代的国家精英,不断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谱写着教育事业新篇章。

回味抗沙治沙、脱贫致富的“环保餐”。黄沙漫天、沙尘风暴的天我不曾看过,但《回乡之路》中乔树林的坚守与伟大让我泪目。一方面他是个“忽悠”,推销着沙地苹果,是个“愚公”,带着百姓抗沙治沙,另一方面他又是个英雄,守护着绿水青山,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细细回味这抗沙治沙、脱贫致富的“环保餐”,我们不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正确理念,也要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正确思路,更要向那些为我们守护绿水青山的治沙英雄们进行致敬,正因为有他们,我们才看得见绿水青山、望得见人文景致、记得住美丽乡愁。

回味实现梦想、焕然一新的“振兴餐”。在出国深造和回乡振兴的选择面前,你会选什么?一个画家选择了回乡,尽管家人不支持,可是毫不犹豫,乡村不单单是他的根与魂,更是他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发挥才干的画纸。回味这实现梦想、焕然一新的“振兴餐”,舍弃国外留学的马亮仿佛真有“神笔马良”的神力让乡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乡村实现了振兴,虽过程艰辛,却更能反映基层干部精明强干和群众百姓共同实现小康梦的坚定决心。

“家乡套餐”是每个人与家乡之间的羁绊,最美家乡的背后是像发明家、治沙人、基层村干部、乡村教师一样无数平凡人的默默付出,正因为他们拼尽全力,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才能向过去难以想象的地方延伸开去。

建设家乡的心得体会篇4

喏 这就是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位于鄂西北边陲的一个小山村,距离湖北省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保康县县城15分钟左右的车程,以前叫做方家坪,现在撤了村成为二堂村下辖的一个村民小组,全村共计90多户200多口人。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毕业后也决定回到这里。

2012年,我考取公务员回到家乡,转眼间,已有八年有余……八年的时光浓缩在记忆中,不过是短短的数个瞬间,在光怪陆离的岁月长河中时常浮现。我清楚地记得,回乡那天,我从襄阳市区坐了将近4个小时的大巴才回到县城,晕车时那种头疼炸裂的感觉至今想起来依然心悸。

要说这八年里变化最大的是什么,要数保康的交通了,真可谓实现了质的飞跃。县委、县政府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建设,先后启动数条重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2014年12月26日,谷竹高速襄阳段建成通车,保康这个湖北省唯一的全山区县彻底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接着,谷竹、麻竹、保宜、保神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原本交通闭塞的保康一跃成为全省拥有高速公路最多的县。现在坐车去市区仅两个小时的车程,全程高速,安全舒适。郑万高铁在保康设站点,2014年已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通车。

此外,为配套高速、高铁建设,方便人们出行,县里还重新选址兴建了现代化的汽车站。县城内,新修了两条绕城公路,修整了河西十几年坑坑洼洼的路,拓宽加固了一桥、二桥。县城通往周边县市的水泥路也全部铺设成沥青路,马路两边栽种了银杏、香樟和紫薇,每隔一段路,都有一个小公园,设置了凉亭和鹅卵石小径,公路两旁撒了百色花的种子,花开的时候,美丽极了。

走在省际公路上,经常可见骑着山地自行车,远行而来的背包客。各村连接公路的木桥也消失了,变成石拱桥、高架桥,村民再也不用蹚水过河,几乎每户村民家里都有了摩托车、汽车。

几年前县城内取缔了黑三轮,开通了公交、的士,还开设了五道峡景区、汤池峡温泉、万年山道观等旅游专线。前段时间,又开通了县城到过渡湾镇的乡镇公交,途径我娘家的村子,因为价格便宜,车况好,又舒适,很受村里人欢迎。村里的汪大婶几年前得了乳腺癌,做了手术之后仅靠卖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现在好了,公交通了,她再也不用推着人力板车步行七八公里去县城卖菜了,现在她每天早上赶最早一班车到县城,经常不到中午菜卖完了就回家了。

今年,二堂村被选为“美丽新乡村建设”工程试点,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委积极协调各农户,集中整治乱搭乱建、非法占地、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乱排乱放等影响村容村貌的问题,按照“三清一绿”标准和要求,在村主要出入口、小公园小广场等重点部位“植绿扩绿”,在街道旁种植花卉,公园和广场里都安装了健身器材。

镇上给每户村民发放垃圾箱、保洁知识小册子,宣传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意义和分类方法,推动村民提高保洁意识,结合扶贫治贫,以财政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家庭困难的村民担任村小组卫生员,汪大婶就被选为二堂村3小组的保洁员,每个月多了1500元的收入。集中拆除私搭乱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网格化分区修建公共卫生间、储物室,村委班子组成卫生巡查专班,定时抽查卫生情况,推动村庄清洁行动持续化、制度化,取得很好的效果。

前段时间,我带着孩子回娘家,我三岁半的儿子开心地说到:“妈妈,到外婆家的路变宽了哟,以前那些小棚子不见了,也不臭臭啦!”儿子说的小棚子,就是之前环绕在各个农户屋边的鸡舍、猪圈、杂物间,还有不知建了多少年早已弃置的牛棚,这下子总算清理好了,路变宽了,景变美了,村民们农闲之余多了些好去处,赏花儿、唠嗑、跳广场舞,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周末,我带着母亲和儿子搭乘县城至万年山道观的旅游专线,来到县城最高处的万年山顶,我看到清溪河上银波泛泛,晚霞蒙蒙,宛若镶嵌在大山深处的明珠;清溪河畔杨柳依依,芳草连天,高大雄伟的楼宇屹然挺立;远处,清翠的笔架山下校舍整齐排列,书声琅琅;沿河公园里设施齐全,游人如织,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弯碧水穿城过,两山排闼送青来,山绕城来城傍山,水映城来城如画”的自然画卷,这美丽的地方,正是我的家乡——保康。

想当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国家级贫困县,山高路远,贫困羸弱,现如今,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并在去年脱贫摘帽,这样一个“山水田园绕城郭,人居美景入画来”的宜居城市,是我们每个保康人的功劳,更是我们的幸福与荣光!

建设家乡的心得体会篇5

站在阳台眺望远方,那一幢幢矗立的大楼,不禁想起以前的时候……以前的家乡都住平房,有的人家住草房,矮矮的房屋破旧不堪,冬天一到,凛冽的寒风吹进来,如冰窖一样的寒冷。极少人住砖房,从屋顶中冒出的黑烟笼罩在天空,让人感到透不过气来。

而现在的家乡呢?一幢幢高楼大厦。外面镶嵌着大理石或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金碧辉煌。夜晚楼上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彩灯,让人觉得自己进入美好的童话世界。

站在马路边,看着汽车,不禁让我想起以前的时候……以前的家乡的交通工具,大多数都是马车、驴车,最好的是自行车的简易柴油车,慢慢地有了汽车。如果去一个很远的地方,需要好长的时间。而今天的家乡是怎样的呢?汽车如甲虫般的遍地都是。家庭小轿车成为了主流。以前学生上学都要步行走几里路,而现在,送子车、私家车送孩子上学,起主导的地位。想想我现在的生活真是幸福。

坐在教室里,看着周围的设施,不禁让我想起以前……以前的教室,都是长桌子、长凳子,很多学生大家都挤在一起,一块上课。低矮的教室、光线差,环境恶劣。

而现在的教室,桌子、椅子都是独立的。还实行多媒体教学。高大的教学楼里面提供我们良好的学习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家乡也不断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好。让我们感到现在的生活比以前的的生活要丰富多彩,所以我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要把家乡建设得比现在更好!

建设家乡的心得体会篇6

遥望家乡的小村庄,一条条泥土路连通了家乡。每到夏天,雷雨过后,雨水将泥土路浇灌的湿漉漉的。泥土像稠面一样软绵绵的,黏糊糊的,让人不禁提心吊胆。

一排排房屋坐落在弯弯的小路旁,唯令我难忘的是每到雨天时,我们每家每户的院子里几乎都是汪洋一片,可以在院里乘船旅行,社至那一排排小土房也不美观,小土房就好像坐落在海洋里的小岛屿。

更可恶的是小路旁那一堆又一堆的垃圾,只要一刮大风,天空中就会飞满不计其数的垃圾,特别是塑料袋,这满天飞舞的垃圾,让苍蝇可享受美了。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如今,却是“条条大路通我家”。马路边载满了高大挺拔的松柏,活像守卫边疆的战士,守卫着我们的家乡,看,我们家乡的待遇还不错吧!

宽阔的马路上来往的车辆畅通无阻,交通便利。人们出门都可用“闪电般的速度”来形容,正所谓是一路顺风。

宽阔的马路旁也建起了一座座漂亮整洁的小康住宅,不但美观而且很好的解决了雨天带了的麻烦。进入小康住宅,既宽敞又明亮。使农民也享受到了和城里一样的住房。

如今,马路旁还设了垃圾桶,家乡乱倒垃圾的现象也消逝了,家乡变得整洁又美观,就连空气天天奔小康了。

这是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所谓村民所说的:“党的政策好,家乡都旧貌换新颜了。”相信吗,如果在过几年家乡更是变的离谱。如今,姑姑从外地到我家来,都已经找不到我们家了。难道家乡变化还不够大吗?

翻天覆地的变化,翻天覆地的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也翻天覆地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建设家乡的心得体会篇7

我的家乡在凤凰古城,凤凰城南门外有一条护城河,听妈妈说以前的护城河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河底自由自在游来游去的小鱼,护城河边到了春天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美丽极了。

可是前几年南门外的护城河又脏又臭,鱼儿几乎都死光了。都是因为人们随手把垃圾扔进护城河;附近的工厂把工业废水直接排进护城河里;有些垃圾从河的上游飘过来聚在一起;附近生活的人们也把生活污水顺着下水道流进护城河,就这样,就这样,护城河已经被垃圾占了一大半。而且在远处也能闻到一股臭味。一到夏天,苍蝇、蚊子、臭虫都到这里来了,这条护城河成了它们”快乐的天堂“。只要人们一出门,苍蝇、蚊子、臭虫都飞散,有的停在你的头上;有的落在衣服上;还有的趴在你的皮肤上叮你。

如今,人们渐渐的认识到要爱护环境,人们纷纷把水里的垃圾打捞起来;政府出资把河里的污水排出去,把清澈的水引进去,工厂把废水处理后在排放;人们也不乱丢生活垃圾了。南门外的护城河河水变得干干净净,清澈见底,没有一点垃圾。周围种满了绿树,盛开的鲜花十分美丽。

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家园。让我们共同生活的城市变得更美丽。

建设家乡的心得体会篇8

曾经,我的家乡环境优美,有蓝蓝的天空,绿绿的大树,清澈的小河,干净的马路,只可惜那都是前几年了,现在的环境非常糟糕!

我们走在街上,随处可见宠物拉的便便,还有人们随手扔的垃圾,这些都污染了环境。高空坠物不但不文明,还有可能伤到人。另外,还有汽车排放的尾气,这是对人类有害的。所以我们出门时不得不戴口罩,要不然就会生病。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要怎样改善呢?怎样才能还我们一个健康的家园呢?

为了让我们拥有优美的环境,宠物主人应及时清理宠物便便;我们购买东西时应该使用环保袋,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出行最好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地铁,做到绿色出行;生活中不能乱扔垃圾,要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更不能从楼上往下扔东西,以免砸到楼下的人。要是人人都自觉保护环境,我们的蓝天很快就会回来了!

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建一个绿色的家园!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描写家乡秋天的作文8篇

家乡的雪作文8篇

家乡的山的作文三年级作文8篇

家乡的田园风光作文8篇

家乡的桥5年级作文8篇

家乡的体育调研报告8篇

描写家乡的景色作文8篇

家乡的习俗作文8篇

我爱家乡的水作文8篇

家乡的作文500字优秀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766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