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六六网 >工作计划

猫教案优秀教案6篇

实用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通过认真准备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扰,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猫教案优秀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猫教案优秀教案6篇

猫教案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通过诵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简捷地复述文章内容

二.感受娃丽关爱别人的美妙心灵,做一个有优秀品格的小公民

三.细心诵读课文,理清思绪,培育自己读与复述的本领

四.掌握新生字的音、形,末了能有情感的诵读课文教学重点:领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进程:

1.导入新课

一.课前导入:同砚如今是怎么样和你的同伙、亲戚联络的?(打电话、发短讯、发邮件、写信)在之前人们又是用哪些体例进行联络?(至多的是写信)写信就得用到信箱,信箱的作用是什么?

那末,今日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引出了怎么样的一个故事?

2.板书:16.信箱

2.通读全文,概括主旨

1. 出示题目:问读课文,然后说出课文首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产生了什么事?

2. 在浏览中,碰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先作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说出效果

3. 搜检浏览效果(回答得好的实时给与表彰)

3.再细心诵读,解决问题

1. 诵读浏览提醒,以后解决提醒中的三个题目:

a. 哥哥、娃丽各是怎么样对待这封信的'?

b. 娃丽为何拿到了和哥哥如出一辙的钥匙?

c. 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甚么?

二.请同砚逐一回答,找出相干段落,分角色诵读(师做适宜的指点诵读)

从中剖析并领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惟品质

4.总结全文,谈感受

一.依据板书复述课文

二.学习了本课你有甚么感受?

三.结合实际:假设是你碰到了相似的事,你会怎样做?

5.课后功课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爷爷、奶奶听。

猫教案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露珠为实现愿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了解有关水的循环知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小露珠不怕困难,勇敢地向着目标前进,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将自己的梦想告诉我吗?

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二、复习生字

认读生字,并组词。

三、学习课文,品读对话。

1、师范读,思考:小露珠的梦是什么?

2、自由读文。

3、学习第一次对话。

明确小露珠和太阳公公的语气特征,指导朗读。

4、学习第二次对话。

指导用太阳公公的语气读出大海的美。

5、学习第三次对话。

重点理解“长途跋涉”,体会“千辛万苦”,指导朗读太阳公公语重心长的话语。

6、小露珠是怎样来到大海的?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出示课件,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指导读出小露珠来到大海的艰辛。

四、拓展延伸。

请小朋友们展开想象,小露珠来到大海,会说些什么?

五、体验情感。

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

六、老师总结

猫教案优秀教案篇3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分段、.总结段意。

3.学习课文一、二段。

重点:

1.分段、.总结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

难点:

了解地球有关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太阳》,知道太阳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也是讲和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地球。

2.理解题意。

一.本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二.默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

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学习第一段。

1.理解词语。

宇航员(图片)、遨游、遥望、晶莹透亮、水蓝、和蔼可亲、半径、一叶扁舟、很小很小。

2.理解句子。

(1)为什么作者把地球比作“母子”和“摇篮”?在量词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2)课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小?

3.总结。

这一段从三个方面介绍地球:一是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二是地球的大小。三是人类生活的陆地在地球中的比例。这一段主要是强调它的小,说明我们要更加爱护它。

五.学习第二段。

1.理解词语。

上帝的恩赐、甚至、再生、生态、基地、火星(图片)、月球(图片)。

2.理解句子。

(1)请找出第四自然段的关联词语,理解句与句之间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比较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a.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了吗?

b.再说,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问题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

问题5:矿产资源为什么不能不加节制地开采?

问题6:人们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药品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3.小结:这一段从两个方面介绍地球的资源情况,一是地球的自然资源形成困难,如果对矿产资源不加节制开采,资源必将越来越少。二是人类生活需要的某些资源本来可以不断再生,因为人类滥用化学药品,破坏生态,给人类带来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保护自然资源。

六.课题练习。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第三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通过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应该精心保护它。

2.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重点:通过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应该精心保护它。

难点: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一、二段讲了什么?

2.思考回答课后第一题。

二.学习第三段。

1.理解词语。

破碎、目睹。

2.理解句子

问题7:课文哪些方面说明人类不要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3.小结:除地球外,人类没有其它星球可住。

三.学习最后一段.

(1)地球真的会“破碎”吗?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为什么用“破碎”这个词?

(2)“别无去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3)为什么要精心保护地球?

(4)小结:这一段说明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四.总结课文内容和写法。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3.填空,理解课文各段和中心的关系.

(1)因为地球美丽壮观、很小,所以()。

(2)因为地球资源有限,所以()。

(3)因为地球资源可以不断再生,所以()。

(4)没有别的星球可以供人类居住,所以()。

五.漫谈体会。

学到这里,我们对地球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地球、资源和人类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大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说说你看到或听到哪些是破坏地球的行为,为什么?哪些是保护地球的行为?

六.课堂练习。

七.总结。

1.学习了这一课,理解了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了应该精心保护它。

2.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八.布置作业。

猫教案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大海啊故乡》,表现对大海、母亲、故乡的真挚情感。

2、欣赏关于大海的多种艺术作品,了解优秀的作曲家、诗人,感受他们作品中对大海的艺术形象,体验作品蕴含的真实情愫,并能用优美的声音歌唱大海。

教学重点:

能充分运用力度、情绪的变化,深情演绎歌曲

教学难点:

1、典型的节奏型

2、能用不同的情绪、唱法分层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师: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的交响乐,你听是什么声音?

生:是海浪声。

师:是啊,是海浪冲击岩石的声音,但是海上还有一些战士,他们在海上航行,保卫我们的祖国,对海军来说,大海就是故乡的声音。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海,学习《大海啊故乡》这首歌。

二、初听歌曲《大海啊故乡》(播放音乐)

1、仔细聆听,听完说说这首歌曲情绪如何?速度是怎样的?

(速度稍慢、深情舒缓地)

2、你能告诉老师这是几拍子的歌曲吗? (三拍子)

介绍三拍子:三拍子通常给人以抒情、荡漾的感觉,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这

是一首深情荡漾的歌曲,你们一起把这首歌的歌词深情地朗诵一遍,好吗?

3、请同学用深情的、起伏荡漾地声音朗读歌词。

师:从你们的眼神中读到了深情、从你们的朗诵声中听到了游子的心声,请同学们把感情投入到歌声中去,让我们来学唱歌曲。

三、学唱歌曲

1、跟琴学唱歌谱

找出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重点加以训练。(课件出示节奏)

2、用wu模仿海风声进行模唱,提示学生注意二分音符和附点二分音符的时值与唱法。

3、填词纠正

4、这首歌中模仿游子声声呼唤故乡的高潮部分在哪里?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师:这两句的音与前两句相比较怎样?表现了歌者情感怎样的变化?

(音区更高,情绪越来越激动,不断升华,就像翻滚的海浪一浪高过一浪)

师:后半部分演唱力度与情绪应该相应的有些什么变化呢?

(更加强烈有力、情绪更激动,才能表达呼唤的真切)

5、完整的演唱歌曲。

6、艺术处理

共有六个乐句,前两个乐句质朴、深情、亲切、如叙家常,属叙事性,低吟轻叹,后两个乐句情意深长,感情稍饱满、有起伏感。重复的后两个乐句感情饱满、情绪激动、有种呼唤的感觉。

7、分组比赛

男女生分组比赛,对比一下音色的变化及演唱效果,并略作评价。(可让学生互评)

8、视谱练习

先学词后学谱,学生先视唱后老师教唱两遍,再弹琴让学生随琴唱。

9、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视屏

四、歌曲及作者简介 (出示多媒体课件)

五、拓展与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唱了歌曲《大海啊故乡》,那么关于大海的作品你能举一举例子吗?

(生答:高尔基的海﹑普希金的海上日出等)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总结 举例:带海的歌曲如《大海》、《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深深的海洋》、《渔光曲》、《大海摇篮》、《海鸥》、《海的魅力》、《赶海的小姑娘》等。带海的乐曲如《大海》、(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蓝色的爱》。

带海的文学作品如《海的女儿》、《老人与海》、《大海的歌》、《海洋里有什么》、《蓝色的诱惑》、《奇迹的海》、《至东海》、《东海》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了解更多的大海作品。]

2.创编舞蹈《大海啊,故乡》

好,让我们用优美﹑连贯的声音再次唱响《大海啊,故乡》

3. 多媒体播放 学生虽多媒体音乐巩固唱一遍《大海啊,故乡》,在音乐声中结束。

五、师总结:

大海是宽阔的、又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源于海洋、音乐源于生命。同学们,让我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共同歌唱大海、赞美大海宽阔的胸襟吧!

六、下课礼式

学生在《大海啊,故乡》的音乐声中和老师说再见。

猫教案优秀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一、知识点回顾

1、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期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已知小明的期考80分,作业90分,课堂参与85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________。

2、样本1、2、3、0、1的平均数与中位数之和等于___.

3、一组数据5,-2,3,x,3,-2,若每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4、数据1,6,3,9,8的极差是

5、已知一个样本:1,3,5,x,2,它的平均数为3,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

二、专题练习

1、方程思想:

例:某次考试a、b、c、d、e这5名学生的平均分为62分,若学生a除外,其余学生的平均得分为60分,那么学生a的得分是_____________.

点拨:本题可以用统计学知识和方程组相结合来解决。

同类题连接:一班级组织一批学生去春游,预计共需费用120元,后来又有2人参加进来,总费用不变,于是每人可以少分摊3元,设原来参加春游的学生x人。可列方程:

2、分类讨论法:

例:汶川大地震牵动每个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位衢州籍在外打工人员也捐款献爱心。已知5人平均捐款560元(每人捐款数额均为百元的整数倍),捐款数额最少的也捐了200元,最多的(只有1人)捐了800元,其中一人捐600元,600元恰好是5人捐款数额的中位数,那么其余两人的捐款数额分别是___________;

点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满足的条件。

同类题连接:数据-1 , 3 , 0 , x的极差是5 ,则x =_____.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某班50人右眼视力检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视力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2 1.5

人数2 2 2 3 3 4 5 6 7 11 5

求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4、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5次,各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5 8 8 9 10

乙:9 6 10 5 10

(1)分别计算每人的平均成绩;

(2)求出每组数据的方差;

(3)谁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

三、知识点回顾

1、平均数:

练习: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2、中位数和众数

练习:1.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2.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3.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得分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人数2 3 6 14 15 5 4 1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3.极差和方差

练习:1.一组数据x 、x …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2x +1…,2x +1的极差是( )

a. 8 b.16 c.9 d.17

2.如果样本方差,

那么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样本容量为.

四、自主探究

1、已知:1、2、3、4、5、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方差是2.

则:101、102、103、104、105、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2、4、6、8、10、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2、应用上面的规律填空:

若n个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m,方差为w。

(1)n个新数据x1+100,x2+100, …… xn+100的平均数是,方差为。

(2)n个新数据5x1,5x2, ……5xn的平均数,方差为。

五、学后反思:

xxx

猫教案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通过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

2、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四、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五、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巩固拓展

1、 全班背诵课文。

课后作业 基??

作业

1、抄写字词。

2、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课

提高

作业 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课第6题仿写一处自然景观

预设导学 预习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猫的教案优质5篇

给猫洗澡的作文优秀6篇

关于猫的活动方案优秀6篇

猫300字作文优秀5篇

猫主题活动方案优秀5篇

猫作文三年级300字优秀5篇

三年级作文猫的作文优秀8篇

猫妈妈找小猫作文6篇

五年级猫动物作文6篇

猫4年级作文精选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696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