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内容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激发能力,教案的准备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互动机会,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想着遇难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2.师出示课件。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新词
(3)想一想,试一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一句长句子讲清楚。
2.检查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读课文:
1.各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地方,用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体会体会
2.汇报:
(1)第二自然段的“冲”,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冲”字读一读这句话引读该段
(2)与其他父母比,这位父亲了不起之处?
(3)父亲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交流
(4)投示12节,读,说说这位父亲的哪些举动感动了你们?
(5)引读父子见面时的对话,分角色读
(6)这段对话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投示儿子的话,体会齐读12~19自然段
(7)齐读儿子让同学先出去的话
3.总结。
四.启发扩散:学习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子的了不起——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重点)
3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你平时的了解,你能描述一下地震吗?
2、地震是残酷的,无情的。它毁灭了多少美好的家园,无辜的生命。地震虽无情但人有情。只要多一份信念,多一丝期望,就会多一个奇迹出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3、有谁愿意帮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子的了不起。
二、感悟主旨
(一)请同学们打开书,想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写出你的理解与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二)汇报
师: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
1、 理解第2、3段:1)“冲向”:体会出父亲急切地想见到儿子。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中的“漆黑”可以体会出父亲以为已失去了儿子,心情沉痛。师: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该怎样呼唤儿子?谁能喊?
3)猛地想起、坚定的站起”等词句理解。
2、 理解第5段:主要抓住别的父母和父亲的对比、父亲的眼神和话来理解。
3、理解第12段:这段话展现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学们齐读这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以体会出父亲挖的时间长。师:我也写了一句话:他挖了36小时,没人现来阻挡他。找生读体会作者为什么那样写而不象我这样写。(作者这样写更能让^人’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b、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出什么?从满脸灰尘可以体会到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从双眼布满血丝可以体会到父亲已经36小时没睡了,很累了;从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可以体会到可能发生大爆炸了,也可能父亲被什么东西划伤了。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作者也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句外貌描写你们就体会出这么多,多精妙!多传神啊!
c、没人再来阻挡他:再来说明有人曾经来过但又走了。都有谁来过?找找。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们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帮助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和警察在这干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劝父亲?(更能表现当时很危险)
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师: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真的失常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理解父亲说的这句话。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劝他;当儿子高兴时,父亲会和儿子分享;当发生大地震时,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所以才要挖。
4、师:在漫长的36小时,不!38小时里,父亲又累又饿,受了伤,没有一人来帮助他,但他却一直挖。老师非常想读这段给大家听。(师范读)谁也想读?生练习后指读。
5、那么,在这38小时里,是什么支撑着父亲挖下去呢?
师:父亲如此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呢?
1、理解16段:生谈体会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4个孩子,只的6、7岁大,都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你们听到了吗?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2、理解23段:生谈体会。如果你是阿曼达,怎么对父亲说这段话?生读
3、又是什么支撑儿子等了38小时呢?
4、现在阿曼达和他的同学得救了,让我们把这一幕展示出来,一起读这段父子^对`话。老师读父亲的话,同学们读父亲的话,再找一位同学读旁白。
5、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幸福的时刻吧!再读一次。
三、总结升华
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我被那个为了寻找儿子在废墟上挖了38个小时的父亲而感动,为那个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的儿子而喝彩。你们呢?回忆一下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令你感动的一幕幕,找出来有感情的读出来吧!(生练读后指读)
四:作业:
1、如果你是被救的13个孩子之一,会对这对父子说什么?做什么?回去写在日记本上。
2、最后送给大家一件礼物:一本书《感悟父爱》在这本书的序中有一句话很感人,也很富有哲理: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出示一段赞颁亲情的抒情文字,让学生齐读(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重点记住“墟砾”等字。
2、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你有什么想法?
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shān jī hùn xī xū màn
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曼谷
jí bào lì zá chàn
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自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说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③他挖了8小时……爸爸,是你吗?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救他的是他爸爸?
②“不!爸爸。……总会跟我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段话。
4、小结: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二、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学完本课的收获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中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课文中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观看地震场面的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课文的第一段,生读:
30万人,四分钟,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如此强烈的对比,你该怎么读出它。
洛杉矶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2年,但这幅画面却定格在了人们的心中:出示课文主题画。
3、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在这对父子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反馈交流: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旁人的劝阻,经过38小时拼命地挖掘,终于在地震的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14个孩子的故事。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
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相机指导释词的方法。
同桌互相生字新词,互相纠正。
2、指导书写:
矶:最后一笔像“飞”字的第一笔。
砸:注意笔顺。
颤:结构要紧凑谦让。
四、再读课文
默读。
在你有话想说的地方做上批注。
交流反馈。
五、总结
这是一个感人的真实故事,故事中处处流淌着真情,父亲使你发出的感慨又何止这些呢,随着下节课的深入,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课时
一、走进父亲的内心
找出集中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第12段)
指名读。
学生反复朗读,读到你想说话了就停下来。
父亲总共挖了38小时,38小时整整一天半还多两个小时,文中这样排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读。
哪些人阻挡过他?
孩子们的父母劝阻道:“……”
把父亲的念头读出来:“儿子在等着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
父亲的信念是:“儿子在等着我。”
警察走过来告诉这样做很危险,让他马上回家。
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引读:“他埋着头挖了8小时,12小时……”
在这漫长的38小时艰难地挖掘中父亲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精神、身体)指名读。
38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还要在进行这样超强度的挖掘,如果是你会怎么样?再读。
是什么让父亲如此的勇敢?是什么让父亲变得如此的坚强?又是什么让父亲变得如此执着。(坚定的信念 父爱)
二、感受父爱的力量
1、品读描写语言的句子。
2、父亲挖到了,儿子还活着,阿曼达被困时与其他孩子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之处?
3、阿曼达有一个活下来的信念:无论发生什么,父亲总会和我在一起。
4、父亲对子女宽广深厚的爱,让儿子在困境中拥有希望,儿子的这种态度也影响着周围的孩子,他们都获救了!
三、体会父爱的伟大
如果让你给父爱作个比喻的话,你会说:父爱像……
四、拓展
阅读同步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坚定的信念 儿子
父爱
如:山、海……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5
设计理念:
课文情节复杂,找准阅读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紧抓“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条主线,重点抓住父亲“不断挖掘”这个震撼人心的画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在研读中感受亲情可贵,感悟做人之道,提升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
面。
2、学生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
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和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文章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说到地震,让老师想起了2008年发生在我国汶川的5·12大地震,始终有这样一个画面,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段回忆定格在你我的心中。(播放课件并解说)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2—11自然段
同学们,地震是残酷的,地震中的父子之情是不能泯灭的。中国汶川的地震中有这样可歌可泣的父子,在美国洛杉矶的地震中也有这样的一对父子,他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1、让生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用了哪三个字来评价这对父子?(了不起)
2、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让学生找一找当地震发生后,父亲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指名读句子)
3、(出示课件)反复读一读,同桌说一说两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4、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5、当父亲赶到学校,学校变成一片废墟,父亲会怎样?(指名读)
6、在绝望中,父亲做出了了不起的决定,请同学们自由读5-11自然段,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生汇报)
(1)追问有哪些人来劝他,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2)面对这些好心人的劝告和阻拦,父亲放弃了吗?他依然不停地挖着,那我想问问这位父亲,人们这样劝你,情况这样危急,你为什么不离开呢?
(3)找一找父亲曾经和儿子有着怎样的一句承诺?(出示课件)生齐读。
(4)这位父亲,你的心里有这么多的想法,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
小结:时间很紧迫,儿子还在废墟中等着我,父亲着急啊,甚至崩溃,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1、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让我们读懂了父亲的了不起?(出示课件)并齐读,追问36小时相当于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都可以做些什么?父亲呢?
2、父亲没有任何工具,只凭自己的一双手在疯狂地挖着,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止他了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他真的精神失常了吗?他的头脑清醒吗?那他在想些什么呢?
4、请同学们反复地读一读这个句子,进一步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相机板书。
5、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和危险,父亲仍然不停地挖了12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这样写,(播放课件)而是将时间罗列地来写,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6、那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请带着你的体会把这句话一起读一读。
7、时间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可他坚持挖了12小时?是什么在支撑父亲36小时苦苦的挖掘?(是一句承诺)怎样的一句承诺?除了承诺还有什么?(深深的父爱)
小结:这句话让我们读懂了如山的.父爱,而此时此刻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1、 36小时过去了,让我们看看这位父亲现在怎样?(播放课件)父亲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在这36小时当中都放生了哪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场面呢?请同学们闭眼倾听,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师朗读生汇报)
2、请你带着这些体会把这个句子反复的读一读,(出示课件)说说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3、这哪里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啊,而是饱含深深父爱的一首诗,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并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小结:父亲为救儿子不惜一切,让人感受到震撼人心的父爱,又一次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
(二)学习11—23自然段
我们被父亲了不起的行为震撼了,心中满是沉甸甸的父爱,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他的儿子阿曼达身上,请同学们轻声朗读11-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让你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并做上批注。(生汇报)
1、(出示课件15自然段)阿曼达为什么不害怕?
2、让学生自由读读,体会不一样颜色的字应该怎样读?并指名读。 小结:儿子把对父亲的信任化作了战胜一切困难和恐怖的勇气,所以
我们说儿子(了不起)。(继续汇报自己的体会)
3、(出示课件22自然段)说说阿曼达这样做的原因?
4、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体会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老师相机指导。
(三)分角色朗读(11—23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这种了不起源于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下面就让我们用这句承诺来回顾一下这艰难的历程吧。(出示课件)
(1)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一句话是(xx)
(2)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xx)
(3)当安全的小出口在14个孩子面前被打开时,儿子却最后??
个出来,那是因为父亲的话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xx)
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谱写了一首爱的赞歌(播放课件)让生齐读。
总结:爱是伟大的,爱是无私的,就让地震中父与子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课件)
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坚强、了不起
儿子:勇敢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责任与;感悟父爱让儿子对父亲产生出信赖。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进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
3、鼓励学生带着欣赏与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品味文本,思考文本。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进行描写,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责任与;感悟父爱让儿子对父亲产生出信赖。
教学准备
将重点语段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谁来读一读课题?
2、(板书:17、地震中的父与子)“震”字的上面是个“雨”字头,“雨”字头代表自然现象,“地震”就是一种自然现象。
3,齐读课题。
二、领悟方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每一遍读,你的心底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感受。这一次,你再读课文的时候,一边放声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你心底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2、读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吗?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话。
3、无论是父亲的伟大,还是儿子的了不起,所有的这些都自于父亲对儿子的那份深深的──爱。
4、要想读懂父亲心底的那份沉甸甸的爱,就要细细地阅读课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脸色神色)。
5、请大家静心默读1~12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一位父亲心底的爱?把这些词语圈画出来。
6、爱是什么?这沉甸甸的爱就是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就是一个个坚定的举止,就是一个个凝重的眼神。一句话,爱就是一个个细节。仅仅知道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细细地品味这些细节。
三、爱是细节
1、哪些词句让你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父亲心底的爱?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我们来交流你圈画的句子。
2、交流体会。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1)品味动词“冲”字,你能体会出父亲的心情吗?(急切,担忧)
(2)带着你的体会朗读这句话。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1)又抓住了一个细节,品味父亲的神色描写,“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父亲的心怎么样了?(伤心,绝望,悲痛)父亲绝望了吗?
(2)带着你的体会读。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坚定”,下定了决心,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父亲。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都有谁劝说过父亲离开?他们是怎样劝说的?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他们怎么劝的?
消防队长怎么劝?
警察怎么劝?
(2)面对他们的劝说,父亲是怎样回应的?(指名读)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劝他离开,他却问─??
消防队长劝阻他,他还问─??
警察下了命令,他仍然问─??
(3)这三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什么意思?他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齐读)
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
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
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
(4)作者为什么没有用一句话概括地表达父亲的回应,而是把这这句话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表达着?
(5)一句话重复地出现,一个执着、坚定的父亲形象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父亲一个人在废墟上挖了多少个小时?课文可不是这样写的?你读一读。
(2)每个同学都读一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36个小时,多么的漫长,慢慢地写时间过去,才会让人感到它的漫长。谁来读一读?(语气缓慢)
(4)36小时里,父亲的心情怎样?(急切)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父亲心中的急切?(也可以范读)
(5)如果没有这场地震,在这36小时里,父亲会做些什么?(吃饭睡觉休息)在这36小时里,父亲吃饭了吗?睡觉了吗?休息了吗?
(6)读一读这段话,想想在这36小时里,父亲做了什么呢?(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但在同学们心中,它却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
(7)读一读这段话,想想在这36小时里,还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
(8)无论怎样,父亲都没有停止挖掘,想到这,你会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
(沉重,敬佩)
(9)是什么支撑着他一个站在废墟上?是什么支撑他在废墟上坚持了36个小时,是什么支撑支撑他一刻不停地苦苦地挖掘?
你知道,作为一个父亲,最首要的责任是什么?(就是因为“责任”二字深深地刻在了父亲的心底,才使他苦苦地挖了36个小时。父爱是什么?父爱是责任,因为责任,父亲才会常常对儿子说: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0)引读:
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是这句话给了他以希望─??
当人们都来劝说父亲,让他放弃时,是这句话回响在他的耳畔─??
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父爱是什么?父爱是责任,父爱是,这就是深深的父爱。)
四、爱是信赖
1、时间在推移,父亲艰难的挖掘着,37小时,38小时,奇迹出现了!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那令人激动的场面。
2、从12自然段最后一句到课文结束,边读边体会一下当时父亲和儿子的心情。
3、此刻,这对父与子的心情怎样?没有一个词语写的是心情,从哪体会到的?(标点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读书不可忽视标点,它无声,但有情。)
4、分角色读一读这部分内容,把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这是读书的境界。
5、你们知道这位阿曼达几岁吗?这个孩子的话语中,哪些词句打动了你的心?
6、引读:
当儿子在瓦砾下饥渴难耐的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希望─??
当生命的通道开辟出来的时候,是这句话让7岁的儿子选择了最后一个离开─??
7、总结:爱是什么呢?爱就是一份责任,爱就是一句,正是着一份责任与一句让小小的儿子对父亲产生了信赖,爱也是一种信赖,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作业
必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汶川地震的照片,阅读照片后,用一、两句话写写爱是什么?
选做:
有的同学质疑:为什么有的父母哭了一会儿就离开了……请你带着批判的眼光再次阅读课文,你会提出哪些疑问呢?如果你觉得哪些地方不合理,可以创造性地修改课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